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耿马 >> 民族风情 >> 正文
源远流长的耿马傣族竹编工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年08月16日 15:52 点击率:

  

  

  e26a5b00f682f729c7cfd9c6b56a0a02_201608260440556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活动周期间,一台名为《记忆云南》的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成为最吸引眼球的亮点之一。活动现场,18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展示白族布扎、纳西族东巴画、傣族剪纸、傣族竹编、佤族织锦技艺等制作技艺。其间展示的傣族竹编技艺在民族文化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广为流传。俗话说傣族“无竹不成家”,自古以来,傣族就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傣家人生活地区大多竹资源丰富,他们在饮食上喜欢吃鲜竹笋和用竹笋腌制的酸笋,各种生活用具也多用竹制作而成。在翠竹掩映,绿色葱笼的耿马傣族村寨,傣家人尤其爱竹、用竹,并擅长竹编技艺,他们擅用竹子为材料搭桥、盖屋,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式自编的竹器,大至篱、墙、门、毯笆、竹筏、床、桌、柜、席,小至饭盒、帽、扁担、篓、提箩、甑子、供桌、鼓凳等,无一不是用竹编织而成。有的竹编还镶嵌五彩图案,富丽堂皇,专供佛寺祭扫之用,而各种精美的竹编小物品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傣族竹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耿马傣族竹编工艺精细,造型朴实大方,图案变化美观,制品种类繁多,是优良的实用工艺,其中以笆萝、饭盒、槟榔盒、提箩、供桌的竹器编织技术最有代表性。笆萝是傣语,指的是一种挂在腰间的竹篓。笆萝编织精巧,美观适用,既是生产、生活用具,又是精致的装饰品。傣族妇女身着轻盈飘逸民族服装,腰系一只笆萝,走动时笆萝随身轻松摇摆,显得十分朴实、精干、健美、俊俏。更为珍爱之处在于,笆萝是傣族青年男女间爱情的传递物。傣族男子从小学习竹编,人人都有一手精湛的竹编技艺,青年男子总是精心编织一只笆萝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换回一个姑娘回赠的亲手织绣的筒帕。所以编织笆萝和织绣筒帕是傣族青年“编织爱情的技艺”。如果一个小伙子不会竹编,那么他就同姑娘不会织绣一样,说明他没有一双勤劳灵巧的双手,很难找到心爱的伴侣。耿马傣族民间竹编漆器工艺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其竹编漆器主要有贡桌和提箩,傣语称“浪摆”和“撒毫”。 “撒毫”和“浪摆”是傣族群众从事佛教活动时的必需用品,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套。每到泼水节或开门节、关门节时,傣家老人用“撒毫”装各种礼佛用品,子女们则用“浪摆”和“撒毫”给父母送斋饭。平时则置于高处,不能乱放东西。仅“撒毫”的制作流程,便可分为选竹、破篾、编制、装饰等10道工序,装饰工艺独特精美,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由于傣族人民笃信佛教,竹器漆制品较多装饰荷花、鱼、蝴蝶等图案,寓意祈求佛祖保佑,赐福予人风调雨顺、吉庆有余。傣家竹编,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也给人美的享受,真是民族工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网站声明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