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践中,山头寨村党总支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着力抓实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建强基层组织堡垒,深化推进“五五互动”长效机制,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作用,通过“四网同织”,合力在边境一线树起一道和谐稳定美丽乡村的新时代红色风景。
织好“组织网”,筑牢基层堡垒。一是建强组织阵营。与河外边境派出所、孟定忠信建筑有限公司、山头寨村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等7个单位组建了山头寨村联合党支部,形成一方统筹、多方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态势。驻地河外边境派出所1名警官兼任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与驻军警形成“党课互讲、边境互巡、民情互通、警民互助、发展互帮”的“五五互动”长效机制。二是建强活动阵地。以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项目建设为契机,建成集党群服务站、活动室、村史室等一体多功能的活动场所,实现党员群众办事有窗口、学习有课堂、娱乐有场所,不断强化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建强红色基地。收集O二九八部队七十二分队驻守山头寨的历史资料,对村委会附近原驻军修建的岗哨、炮台、战壕进行修缮和保护。结合“8·08”、“2·09”和“3·13”事件,建设戍边广场和戍边馆,将边境群众在守边固边,维护边境稳定中流血牺牲、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展示出来,增强群众爱国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织密“边防网”,锻造钢铁长城。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一是军警地党群联创联建。以“主题党日联过、制度联建、工作联认、队伍联抓、和谐联创”模式,全面深化“五五互动”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村党组织与驻村军警座谈交流,联合开展“护村护寨走边关”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门意识、国民意识,有效加强边境管控,维护边境稳定。二是建立群防群治机制。组织党员、群众、综治员、民兵等力量,建立党员边境安宁责任区9个,护村护寨队1支61人,对14.6公里的边境线进行划段管理,进行定期巡查。同时统筹抓好“十职责十报告”制度的落实,做到治安问题及时反映、隐患问题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及时提供、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形成边境一线群众自主守边护边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对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党员大会、群众会议期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友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带头遵守国家的法令和法规,引导群众成为守边固边的使者、责任人和践行者。
织活“致富网”,增加群众收入。一是产业优化带动增收。在巩固甘蔗、核桃、坚果、橡胶、魔芋等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引进滇黄精种苗4.25吨,在水桑树组、岔路寨组、前哨组开展核桃林下套种植150亩;引进百香果种苗1200株,连片示范种植20亩;引进树头菜苗2200株,不断构建特、优、精的产业发展链,每年增加群众收入200万元。二是“红色旅游”促进发展。村党总支结合山头寨村的区位、资源、历史等优势,以抵边红色通道为主线,打造了144—2桩处的南帕山“一眼观两国,三景不同天”观景台、岔路寨跨国石林,水桑树组爱国主义和稳边固边旅游示范村等景点,每年可接待游客2000余人,可增加群众收入100万元。三是集体经济增强实力。在巩固好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与清水河村合资在清水河易地购置商铺发展集体经济,并以农特产品售卖+对外出租的方式获取收益。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有效解决了村级无钱办事的难题。
织精“治理网”,建设和谐边境。一是实行网格管理机制。在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建立“1个总网格长+9个网格长+55名党员+2320名群众”的全覆盖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长统筹负责网格内各项工作,带领网格内党员、群众在疫情防控、边境维稳、矛盾纠纷调处中积极发挥作用,坚持把问题矛盾化解在村组内部,对一些较为困难的疑难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会诊”处理,不断推进边境村寨平安建设。二是推行“微付费”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每人每月缴1角、‘网格’建群收费、村级统管”的“付费制”,将收取的费用使用在提升村内人居环境、矛盾纠纷调处等日常治理工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共治”的氛围,让村民自觉遵守约定制度,转变村民自治意识。三是推行“微考评”机制。建立村民“微积分”台账,实行每季度一次积分公示及兑换物品制度,从勤劳致富、孝老爱亲、遵纪守法、环境卫生、团结和睦、守边固边、配合工作等进行评分,完成一项任务给予积分加分,每季度计算一次积分,基础分60分,最高分100分,凡积分在90分以上的农户,1积分可到定点超市兑换1元钱物品,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群众广泛参与,逐步实现村民有效、民主、科学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