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复苏,气温回暖,食物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进入易发、高发、突发期。为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防范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县政府食品安全办特发布春季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一、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春季是细菌滋生的活跃期,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加工制作食物时要煮熟烧透,隔夜饭菜必须冷藏保存,食用前确保未腐败变质,并加热彻底后(二次加热的中心温度需达70℃)方可食用;慎食生菜凉菜。
二、预防蜂蜜蜂蛹中毒。蜜蜂采集的花粉较复杂,往往混有有毒植物花粉,有毒花粉含有的生物碱会造成中毒。普通新鲜或活蜂蛹无毒,而死亡时间较长的蜂蛹可能产生大量的组胺等蛋白质产物或者被细菌污染,蜜蜂幼虫体内粪便也含有毒素,误食这样的蜂蛹也会引起中毒。
三、预防山茅野菜中毒。随着天气转暖,蕨菜、大麻菜、香椿、树头菜、火灵菜等山茅野菜逐渐上市,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肴。为预防山茅野菜中毒,不轻易采摘、食用自己不了解或没有食用过的山茅野菜,加工时要做到煮熟烧透。
四、预防亚硝酸盐中毒。随着气温升高,腌制的酸菜、咸菜、腊肉、香肠、咸鸭蛋等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或食用变质腌制品,容易引发亚硝酸盐中毒,建议广大人民群众在食用腌制食品时,通过浸泡弃水、煮沸滤汤等方式减少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五、预防马铃薯和四季豆中毒。发芽或变色的马铃薯含有大量龙葵素,食用后易引起中毒。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烧熟不彻底极易发生中毒。在加工四季豆时要按照“一洗二浸三烫四烹调”的工序进行,必须烧熟煮透,不要生食或凉拌食用。
六、预防农药残留引起中毒。蔬菜、水果在生长栽培的过程中,受到农药、化肥以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有农残超标的隐患。建议按以下步骤去除农残:1.水烫,如青椒、菜花、芹菜、豆角等,烹前用开水烫一烫,可减少残留农药。2.浸泡,对一些不宜烫的蔬菜,如韭菜、小白菜、苋菜等,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去农残。3.水洗,对一些食花的蔬菜,如金针菜、韭菜花等,可先用清水反复清洗,然后在盐水中泡一泡,可有效减少农药残留。4.削皮,对一些茎类和瓜类蔬菜,如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黄瓜、冬瓜、丝瓜等,应先削皮,然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5.光照,将蔬菜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左右,利用阳光的多光谱效应,使蔬菜中部分残留农药分解、失活。6.放置,空气中的氧及蔬菜中的色素和酶,对残留农药有一定的分解作用。因此,建议蔬菜在常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再加工制作。
七、预防冷冻食品中毒。冷冻食品存放时间过长或存放不当,就容易腐败变质,产生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经过加热仍不能彻底破坏其毒害性,易造成食物中毒。应尽量选购新鲜、储存条件符合要求的产品,不食用变质的食品。
八、预防霉变甘蔗中毒。购买甘蔗应选择新鲜干净无霉斑点,去皮后色白不发红,无酸霉味及酒糟味的甘蔗,切勿购买肉质发霉、变红或酒糟的甘蔗。
各乡(镇)、农场社区管委会、华侨管理区及县政府食安委有关成员单位对预防食物中毒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早报告。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值班人员,一旦发现中毒事件要及时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医疗机构在积极抢救中毒病人的同时要及时向县卫生健康局和县政府食品安全办报告中毒情况,对病情严重,不具备救治条件的,要及时动员中毒病人转院。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