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适用范围 1
1.4 工作原则 1
2 概况 2
2.1 自然状况 2
2.2 社会经济 3
2.3 水利工程 3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4
3 山洪灾害区域划分 6
3.1 划分原则 6
3.2 危险区、安全区 6
4 组织指挥系统 7
4.1 组织指挥机构 7
4.2 职责和分工 8
四排山乡转移组人员名单表 10
5 安全转移方案 13
5.1 监测预警 13
5.2 人员转移 17
6 抢险救灾 18
6.1抢险救灾准备 18
6.2抢险救灾应急响应 19
7 保障措施 22
7.1 汛前检查 22
7.2 宣传培训及演练 22
7.3 纪律 23
8 附则 24
8.1 预案管理 24
8.2 实施时间 24
9 附件 24
1 总则
1.1 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编制我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2 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云南省防洪条例》《云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乡范围内山洪灾害及其引发的山塘及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值班责任制。
2 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
四排山乡,位于耿马自治县境内东部,距县城37公里。地处东经99°23′至99°45′,北纬23°21′至23°36′之间,东与双江县沙河乡相连,南与沧源自治县岩帅、勐省两镇隔河相望,西与我县贺派乡、耿马镇毗邻,北与芒洪乡交界,东西横距27千米,南北纵距15千米。
2.1.2 地形地貌土壤植被
全乡国土面积358.6平方千米。有耕地总面积72428亩,人均耕地5.22亩,其中水田3912亩,人均0.28亩。林地面积5533公顷,森林覆盖率27.4%。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160米,最低海拔860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380米,乡内大部分地区为喀斯特熔岩地貌,地表水缺乏。
2.1.3 气象水文
四排山乡总体上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突出。年均气温19.3℃,无霜期315天,年均降雨量1180mm。发展甘蔗、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乡境内主要河流有南碧河、班康河;有一座装机容量为2台320千瓦的小水电站——班康河电站。
2.2 社会经济
全乡辖有8个村委会,均属直过区民族,即班康村委会、东坡村委会、老寨村委会、关弄村委会、芒关村委会、芒翁村委会、梁子寨村委会、石佛洞村委会。有36个自然村,70个村民小组。
2.3 水利工程
我乡境内水利工程众多,其中水库2座,河堤0.85公里。班中山水库位于班康河上游,坝高8.5米,库容17.4万立方米,保护蒿子坝一组、学校、村委会、班康一组67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芒翁水库位于南碧河上游,坝高11.5米,库容17.7万立方米,保护芒美自然村29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河堤位于南碧河勐省段左岸,保护石佛洞村227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 历史山洪灾害
我乡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段是勐省来相箐,1966年和1973年两次泥石流。1966年6月15—20日连降大雨和暴雨,来相箐山洪暴发,大量泥石顺箐而下,60多万立方米砂石堆积在南碧河左岸平台处,埋压农田304亩,覆盖公路300余米,冲埋涵洞一座,过往车辆只能绕道而行,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1981年8月,班康村班康大寨由于降雨时间长,土壤含水量超饱和状态,沉积岩土质松软产生滑坡,滑坡面积12平方公里,受灾农户61户260人,大牲畜和猪226头,毁坏耕地面积62亩(其中水田42亩,旱地20亩),造成经济损失6.9万元。1999年再次发生地质滑坡,滑坡长度裂缝长度2.1km,滑坡面积15平方公里,受灾农户101户,491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1988年7月由于降雨,东坡村丫口旧寨寨子背后300米的悬崖岩石无森林覆盖,植被较差,土壤附着力差,土层较薄导致滑坡,受灾面积56亩,受灾农户37户164人,受灾大牲畜78头,经济损失4万余元。
2.4.2 当前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从我们近几年进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的地理位置,防灾信息传递困难。区域内山高坡陡,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且大多数公路与通信通电线路均靠近山沟溪河边,每次遇山洪灾害发生,公路被冲毁中断、通信及输电杆线被冲倒毁坏,对信息传递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2、防御工程措施较少、非工程措施薄弱,防御工作难度大。经实地调查,我乡区域内真正能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措施比较少,即使有防护堤,在山洪灾害发生时河堤防洪能力相当差,不能抵御洪水侵袭,同时,由于没有建筑挡砂坝,排洪渠、山塘等水利工程设施,致使每次发生山洪灾害时,只能听天由命,任山洪泛滥成灾。
3、我乡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是导致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所在。据实地调查统计,我乡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森林超量砍伐,加之不少群众乱砍滥伐、毁林造地现象时有发生。使山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而新造的竹、木林生长缓慢,中、幼林植被对水分涵养能力大大削弱,导致大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抬高,河道行洪不畅。
总之,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社会全民性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防御系统工程,要搞好山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洪水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对村、组的群众进行群测群防的知识宣传,加强现代化通讯网络建设,做到能随时掌握区域内的雨情、水情、灾情,传递山洪避险信息。
3 山洪灾害区域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暴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陂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威胁,地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河口、陡坡、低洼地带。
3.2 危险区、安全区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危险区转移人员以组(就近划组)为单位,划分为2个组。第1组为永目别组、新农村,全部向石佛洞村委会活动广场转移,总计33户115人;第2组为永儒厍组、南华纸厂片区,全部向永儒厍组活动室所在地转移,总计转移35户663人。农田受灾预计为113余亩,主要涉及永绍组、永贡雷组、永目别组、永芒弄组、永儒厍组土地。
4 组织指挥系统
4.1 组织指挥机构
为了建立我乡防汛快速反应机制,切实贯彻中央、省、市、县的有关防汛文件精神,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和领导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成立四排山乡防汛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实行统一领导,各村、各部门单位协作配合的原则,共同做好防山洪和抢险救灾工作。乡防汛指挥部设在乡水务服务中心,设办公室主任1名,为分管副乡长担任。
乡长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信息监测、转移、调度、保障4个工作小组和1个应急抢险队。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防办及县防办备查。信号发送员向相应工作组报送有关情况。
四排山乡防汛指挥部成员
姓名 职务
指挥长 李桂龙 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乡长
转职副指挥长 尹荣斌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副指挥长 石向军 乡党委副书记(专抓政法工作)
副指挥长 李新 乡党委副书记
副指挥长 罗启振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副指挥长 朱家毅 乡党委委员、乡人民政府副乡长、武装部部长
成员 李秋旖 乡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候选人
成员 陶悠 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四排山乡纪检监察室主任
成员 孙剑敏 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
成员 岳天明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乡派出所所长
成员 杨坚 乡党政办公室主任
成员 李宏章 四排山中学校长
成员 马军锁 四排山乡中心校校长
成员 李武昌 乡民政办工作人员
成员 字绍书 乡财政所负责人
成员 田源 乡村镇规划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 尹立华 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
成员 丁相际 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
成员 贺玉叶 乡水务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 茶建萍 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 俸奎 乡卫生院院长
成员 何伟 乡社会事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办公室主任
成员 祁国强 乡林业草原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 张吉雄 四排山供电所所长
成员 杨真 乡专职消防队副队长
成员 陶志明 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 各村支书、主任
4.2 职责和分工
在乡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全乡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其职责如下:
指挥长:由乡长担任,负责全乡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指挥。检查督促山洪灾害预案及各级职责的落实,并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指挥、调度、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人员。
副指挥长:由乡党政班子部分成员担任,协助指挥工作。
乡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全乡山洪灾害防御日常工作。负责拟订全乡山洪灾害防治的发展规划并贯彻实施;制订全乡防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洪水调度方案;指导、推动行政村制定和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督促指导境内河道、渠道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清除;负责抗洪抢险技术指导和水毁工程的修复等。执行乡党委、政府及上级指挥部命令。加强值班,确保防灾避灾信息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乡人武部:具体负责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工作。
乡民政办:负责灾民生活救济工作。
乡村镇规划服务中心:负责监测预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制订好预防防治方案。
乡卫生院:负责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乡通信部门:负责电信通讯设施防洪安全,保证雨水情和抗洪抢险调度命令传递及时、准确,保证防洪指挥联络畅通。
乡供电所:负责所辖电力工程的运行安全,保证抗洪救灾的电力供应。
信息监测组:负责对县、乡防汛指挥部、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掌握本乡区域各村组信号发送员反馈的山体开裂、降雨等信息,及时为指挥长决策提供依据。
四排山乡信息监测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1 贺玉叶 组长(水务服务中心主任)
2 洪杰 水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3 田进祥 成员(东坡村村支书、主任)
4 方志祥 成员(梁子寨村支书、主任)
5 李东明 成员(芒翁村支书、主任)
6 田金宝 成员(老寨村支书、主任)
7 尹羊 成员(芒关村支书、主任)
8 董有和 成员(班康村支书、主任)
9 孟三荣 成员(石佛洞村支书、主任)
10 李斌 成员(关弄村支书、主任)
说明:成员为各村支书、主任。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长和县、乡防汛指挥部的命令,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一人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
四排山乡转移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1 朱家毅 组长(乡武装部长)
2 杨坚 副组长
3 田进祥 成员(东坡村村支书、主任)
4 方志祥 成员(梁子寨村支书、主任)
5 李东明 成员(芒翁村支书、主任)
6 田金宝 成员(老寨村支书、主任)
7 尹羊 成员(芒关村支书、主任)
8 董有和 成员(班康村支书、主任)
9 孟三荣 成员(石佛洞村支书、主任)
10 李斌 成员(关弄村支书、主任)
说明:成员为各村支书。
调度组:负责与交通、农业、林业、粮食、民政、水电、电信、物资等部门与单位的联系,调度并管理所有抢险救灾物料、车辆等,且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同时,在抢险中经指挥长同意,有权紧急征用抢险所需的一切物料及车辆,确保灾民的生活生产。
四排山乡调度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1 石向军 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专抓政法工作〉)
2 杨坚 副组长(党政办主任)
3 夏龙海 成员
4 李建强 成员
保障组:负责转移人员的安置,逐户逐人落实,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病能得到医治。
四排山乡保障组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1 罗启振 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2 李武昌 副组长(民政办负责人)
3 字绍书 成员(财政所长)
4 俸奎 成员(卫生院长)
应急抢险队:由乡政府组织成立一支以基干民兵和乡镇政府机关干部等组成的约36人的抢险队。每个村也建立一支10人的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各抢险队员自备电筒、雨衣等工具,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灾工作。
四排山乡应急抢险队人员名单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1 朱家毅 副乡长(排长)
2 石向军 副书记
3 洪廷 组织委员
4 尹荣斌 副乡长
5 罗启振 副乡长
6 岳天明 派出所所长
7 罗恒平 党政办
8 田源 规划中心
9 李黎 经济发展办
10 肖正赛 老寨村
11 祁国强 林草中心
12 李永忠 林草中心
13 九光强 林草中心
14 田侠 林草中心
15 徐文辉 林草中心
16 尹峰 林草中心
17 田力 民政办
18 丁相际 农业服务中心
19 尹立华 农业服务中心
20 陶志明 社保中心
21 洪杰 水务中心
22 李圆帆 四排山派出所
23 徐福祥 四排山派出所
24 刘杰 四排山派出所
25 王思鹏 规划中心
26 杨真 消防员
27 郝守荣 消防员
28 李成付 消防员
29 何伟 综治办
30 尹光明 综治办
31 桂云 卫生院
32 卫金龙 卫生院
33 何祖跃 卫生院
34 张吉雄 供电所
35 奎光明 供电所
36 毛新明 供电所
5 安全转移方案
根据不同区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因素,划定好的“二区”,即危险区、安全区和转移路线,严格控制好生产、居住和建设活动。让村民熟悉“二区”范围和转移路线,同时熟记紧急避灾躲灾的转移预警信号,明确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方法和疏散转移方案。
5.1 监测预警
(一)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根据我乡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饱和后,持续达5天以上降雨,且1小时临界雨量在10~2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15~3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30~45mm之间、12小时临界雨量在50~7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60~80mm之间,可能引发山洪灾害时,指挥部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指标及降雨量划分
警报等级 预警指标 警报等级
1小时以内 3小时以内 6小时以内 12小时以内 24小时以内
Ⅰ级 ≥20mm ≥30mm ≥45mm ≥70mm ≥80mm 红色
Ⅱ级 ≥15mm ≥25mm ≥40mm ≥60mm ≥70mm 橙色
Ⅲ级 ≥10mm ≥15mm ≥30mm ≥50mm ≥60mm 黄色
表中雨量预警指标为参考值,需根据雨情、水情、灾情资料积累不断修订,以适应区域预警需求。预警指标分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相应的红色(Ⅰ级)为立即转移指标,橙色(Ⅱ级)为准备转移指标,而黄色(Ⅲ级)即为内部预警指标。
(二)溪河水位
根据溪河洪水历史水位及变化情况,发现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并有滑坡变形、地下水、地表水、动物异常和其他变形迹象;接近或可能达到引起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或上游沟道洪水明显达到向泥石流转化;已判明为近期可能暴发的山洪灾害点,指挥部发出警报。
(三)实时监测
1、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
2、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
3、监测方式及信息传输: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信息传输为电话、传真、手机、手机短信等。
(四)通信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选取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手摇报警器等。
(五)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
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局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务局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资源局发布。
2.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坝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或发生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塘坝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部发布,按照乡→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坝塘溃坝等)村委会可直接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和乡防汛指挥部,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
5.预警方式
固定电话、手机、手机短信、手摇报警器、无线广播等。
5.2 人员转移
5.2.1转移原则和方法
转移工作由转移组负责,采取乡、村、组干部包片负责的办法,统一指挥,统一转移。
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进行安排,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采取对户、搭棚两种安置方法。信号发送员和转移组成员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搭棚地点选择在居住附近坡度较缓,没有山体滑坡崩塌迹象的山头上。不能搭在山谷中或其出口两侧的山坡上。雨停后,确认其住房安全后才能允许群众搬回。
制作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另外各村还要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如果在转移的过程中,原制定的交通、通讯线路中断时,各村、组要采取及时抢修或选择其他安全的路线,把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5.2.2转移路线
各区居民接到转移信号后,必须迅速按预定路线转移。各区在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线路上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则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以免安全路上出现险情。转移路线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带。
永目别组、新农村片区转移路线是向村委会方向转移到安置地点(石佛洞村委会);
永儒厍组、南华纸厂片区的转移路线是向活动室方向转移到安置地点(永儒厍组活动室)。
6 抢险救灾
6.1抢险救灾准备
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各村要充分认识到防御山洪灾害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育干部群众克服侥幸心理、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将防御山洪灾害责任层层落实到组、户,切实做好防御山洪灾害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定防御山洪灾害的信心和决心,广泛宣传、普及防御山洪灾害的知识,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群众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能力。
2.抢险救灾工作机制,抢险救灾方案:抢险救灾工作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村委会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划分险区、险点责任人,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指挥部成员单位、乡、村,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6.2抢险救灾应急响应
按险情、灾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级。
1.Ⅰ级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Ⅰ级应急响应
(1)当小流域或山洪沟发生50年一遇以上特大山洪;
(2)出现特别重大的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险情时;
(3)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山洪灾害;
(4)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
(5)2个以上村委会同时发生重大山洪灾害。
2.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1)乡防汛指挥部指挥长召集乡防汛指挥部成员会商,启动Ⅰ级防御山洪灾害预案,作出相应工作部署,并将情况上报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报请县人民政府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同时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并按县防汛指挥部指令做好相关工作。乡人民政府派工作组赴一线慰问抢险救灾工作。乡防汛指挥部密切监视险情、灾情的发展变化。由乡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带班,加强应急值班,报县防汛指挥部通过耿马电视台发布灾情通报,报道灾情及防御、抢险措施。乡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2)受灾村负责人,按照职责靠前指挥防御、抢险工作。
3.Ⅱ级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应急响应
(1)当小流域或山洪沟发生50年一遇的山洪;
(2)当出现重大的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险情时;
(3)发生死亡3人以下的山洪灾害;
(4)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300万元;
(5)2个以上村委会同时发生严重山洪灾害。
4.Ⅱ级应急响应行动
(1)乡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主持会议,作出相应工作部署,并将情况上报县党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同时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并按县防汛指挥部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乡防汛指挥部派出相关领导率工作组赴一线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乡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带班,加强值班力量,密切监视险情、灾情的发展变化。
(2)受灾村负责人,按照职责靠前指挥防御、抢险工作。
5.Ⅲ级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应急响应
(1)当小流域或山洪沟发生20年一遇的山洪;
(2)当出现较大的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险情时;
(3)发生死亡2人以下的山洪灾害;
(4)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100万元。
6.Ⅲ级应急响应行动
乡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主持会商,作出相应工作安排,乡防办密切监视险(灾)情发展变化。乡防办派出工作组,指导防御、抢险工作。将情况上报乡人民政府,通报乡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并向县防办报告。
7.Ⅳ级应急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Ⅳ级应急响应
(1)当小流域或山洪沟发生20年以下一遇的山洪;
(2)当出现一般的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险情时;
(3)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下。
8.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乡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主持会商,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加强对险(灾)情的跟踪和防御、抢险工作的指导,防止山洪灾害进一步恶化,并视情况派工作组,指导当地防御抢险工作。并将情况报告乡防汛指挥部指挥长。
7 保障措施
7.1 汛前检查
乡防汛指挥部应组织检查组对有关人员变动情况进行核实、补充,并重新登记造册。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做好登记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发现新问题,要建立好明白卡工作,同时采取整改措施,该搬迁的动员搬迁,该治理的令其治理。 水利、国土、规划部门严禁审批沿河、切坡建房。
7.2 宣传培训及演练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各村组织危险区内的群众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乡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要组织乡应急抢险队,村应急分队开展至少一次的实战演练工作,为在抢险救灾工作中提高效率和增强抢险救灾过程的适应能力。
7.3 纪律
1、在汛期内,安排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并做好值班记录,主要领导24小时不关机,确保防汛信息畅通。
2、在山洪防御和抢险救灾过程中,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离岗,并且要服从防汛指挥部的安排做好各自的工作。
3、我乡与各村签订防汛责任制,把具体的责任人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实行层层责任包干制,形成责任网络。
4、汛期过后,乡政府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对山洪灾害防御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请上级追认烈士;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 附则
8.1 预案管理
预案一般为每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8.2 实施时间
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9 附件
(一)山洪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样表
(二)耿马县小流域分布图
(三)四排山乡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表
(四)四排山乡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四排山乡山洪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编号:
户主 家庭人口 联系电话 家庭住址
灾害隐患类型 □溪河洪水■山体滑坡
山体崩塌 □泥石流
□其他 灾害隐患规模 □一般
较大 威胁对象 人 房屋 牲畜 耕地等 灾害诱发因素 暴雨引发洪水
防灾责任和监测人 乡分管领导 职务 联系电话 注意事项:在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来临前要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日常监测巡查;不得在房屋后山坡开荒松土和蓄水;不得盖猪圈、种地等占用山洪沟;及时清理房屋四周水沟,密切关注降雨、洪水等情况;熟悉山洪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预警信号及撤离路线。
村支书 职务 联系电话
监测人 职务 联系电话
预警信号 ■预警喇叭 □敲锣 ■电话 ■高音口哨 ■手摇报警器 安置转移地点 负责人
联系电话
转移路线
本卡发放单位(盖章) 发放日期:2022年 月 日
四排山乡防汛抗旱指挥部印制 灾情险情速报电话:乡防汛办公室 0883—6350007 县防汛办公室 0883—6128155
此表一式3份,受威胁户1份、村1份、乡政府1份。
四排山乡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表
序号 水库、山塘、河堤 所在村、组 所在河流 坝(堤)高(米) 库容(万立方米) 保护对象 主管
部门
1 班中山水库 班康村 南碧河 8.5 17.4 班康村上蒿子坝组、学校、村委会、班康一组共673人 班康村
2 芒翁水库 芒翁村芒美组 南碧河 11.5 17.7 芒美组293人 芒翁村
3 南碧河石佛洞段河堤 石佛洞村 南碧河 石佛洞村2270人 石佛洞村
说明:如果为河堤,则库容一项填河流年径流量;保护对象指保护的村、组,农田及人口数量,工矿企事业单位,交通道路、通信设施等。
四排山乡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村 组 户数 人口 房屋结构 监测人 安置点 转移
路线
木(栋) 砖(栋)
石佛洞 永儒厍组 35 116 尹青 永儒厍组活动室 农户家至永儒厍组活动室方向
石佛洞 永目别组 16 65 赵东荣 石佛洞村委会 农户家至石佛洞村委会方向
石佛洞 新农村组 17 50 赵意 石佛洞村委会 农户家至石佛洞村委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