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新闻快讯
耿马:非遗“人才链”串起“产业链”促振兴
日期:2025-07-11 10:15
作者:陈会平
来源:耿马融媒
浏览:118次
字体:【

耿马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4名。近年来,耿马自治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非遗人才链嵌入非遗产业链,积极探索“非遗+市场产品+就业致富”的模式,大力发展非遗产业,将非遗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图片


孟定镇芒团手工造纸产业和勐撒镇藤篾鼓凳产业就是耿马自治县发展非遗产业的一个缩影。

漫步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自然村,一栋栋新式傣楼整齐排列,庭院和造纸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傣纸。


图片


      芒团村是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也是耿马自治县目前唯一生产具有600多年历史傣纸的村寨,共有农户179户868人,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各1名


图片


      芒团傣纸主要以构树皮(楮皮)为原材料,经过选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揭纸等11道工序制作而成。傣族造纸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目前能见到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结合市场需求,我们把成品纸也就是白棉纸做成台灯、记事本、手提包等十大类共23款文创产品,不仅在周边地区畅销,还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艾叶说。


图片


      艾叶是傣家家族造纸第九代传承人,也是党员致富带头人、临沧市非遗传承人、临沧市“百名大师”和“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14年6月,她成立了临沧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吸纳造纸户为公司员工,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艾叶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造纸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手工白棉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芒团村白棉纸产量达390余万张,产值超78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3.5万元。


图片


      在勐撒镇翁达村藤蔑鼓凳厂,村党总支书记、临沧市非遗传承人、临沧市“百名大师”俸绍春正在熟练地编织藤篾编织品,柔软而坚韧的藤篾在指尖翻飞,不多时,便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藤篾鼓凳、藤篾桌子、藤篾躺椅……精美而实用。


图片


      翁达村有400年的藤篾编织非遗技艺共有农户488户1919人2021年翁达村被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藤篾编织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传到俸绍春手上已是第11代。“我家世代都是藤篾匠,从12岁起,我就跟着父亲学习藤篾编织技艺。”俸绍春回忆,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很快就掌握了藤篾鼓凳的全套技艺。


图片


藤篾鼓凳因形似短鼓而得名,是藤篾编织技艺中的代表制品,几乎家家户户必备。“别看鼓凳个头不大,制作起来很不容易呢。”俸绍春介绍,藤篾鼓凳制作工序复杂,以省藤为原材料,经过取省藤、取实心竹、凳圈制作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

随藤篾编织产业的发展,制作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路打不开等问题日益凸显。俸绍春意识到,必须走组织化、产业化路子。


图片


      对此,翁达村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帮扶车间+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将藤篾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藤篾编织合作社,由合作社制定编织标准、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翁达村还向上争取资金,建成集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藤篾编织帮扶车间,创新藤篾编织工艺,推动藤篾编织向机械化生产转变。


图片


      2024,翁达村共有130户336人从事藤篾编织产业,年手工编织藤篾产品达2.4万件以上,总产值达600万余元,实现人均增收1.3万余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